“战机维护必须万无一失!必须100%!”这名身材敦实,全神贯注的老机械师名叫黄益军。他的语调中洋溢着满满的笃定,责任早已融进他的血液中。在空军机械师的岗位上,他一干就是21年,做到零事故。
泰州姜堰人,1976年12月出生,1995年9月入伍,2001年6月入党,专业方面技术八级,上校军衔,空军保留技术骨干,现任空军某部机械师。入伍24载,他先后参加了尼泊尔抗震救灾、马航失联客机搜寻、利比亚撤侨等任务,荣立二等功1次,三等功3次。
1995年,19岁的黄益军以优异的成绩从姜堰二中毕业,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军人的他,毫不犹豫填报了空军院校。他说“小时候看到天上的飞机,就觉得很震撼,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。”
后来,经过面试,黄益军被调配到了空军某航空学院学习机务工作。那时,距离黄益军驾驶飞机的梦想已经越来越远,不过他并不后悔,“能够用双手把飞机送上蓝天,能让我维护的飞机在天空中翱翔,同样是一种骄傲,一种自豪!”
经过刻苦学习,飞机构造、原理、路线图等枯燥的理论知识,都被他一点一点啃下来了,这为他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飞机机械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1998年,黄益军毕业后来到驻鄂某部任机械师,先后担任机械分队分队长、修理厂副厂长、厂长等职,2018年6月改任某中队机械师至今。
机械师的日常工作,就是进行飞机维修保障。黄益军介绍,这项工作的要求很严格,必须精细到一钉一铆,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都不能发生。“一手托着国家财产,一手托着战友生命,哪只手打滑了,都会出大事。”2016年12月,因连续18年保障飞行安全,黄益军荣立个人二等功。
“飞机准备返部,第2台发动机寿命不足3小时,请你们马上组织人员更换发动机。”2010年4月,正是玉树抗震救灾任务最紧急的时候,一天下午,黄益军所在大队值班室红色电话骤响,传来了上级命令。
更换1台发动机将使用百余套工具,拆装上万个螺丝钉,需要数名官兵相互配合才能完成。但当时任务紧急,大量人员物资需要抢运到玉树,还有不少伤员需要加紧运出。
时间就是生命,必须争分夺秒换发。黄益军和战友们有的接引气导管,有的接燃油管,有的连接发动机油门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天空渐渐由蓝变灰再变黑。晚风吹在脸上,带来阵阵寒意。机翼下,各专业技术人员在手电光的照明下紧张地忙碌着。
一段时间后,发动机安装好。清点工具、启封、开车、检查,最后显示:一切正常。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口气,露出欣慰的笑容,黄益军和战友们用智慧和汗水,刷新了我军大型运输机更换发动机的最快纪录。因在玉树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,黄益军荣立三等功。
在黄益军所在的部队,大家都遵守着一条心照不宣的规矩:“新闻即预令,起飞即作战”,意思是:只要看到新闻报道里发生了什么重大灾情或者事件,不等上级下令,就提早进入战备状态,时刻准备投入战斗。长期的任务经历,让他对“绝对安全、万无一失”的规定要求刻骨铭心。
“比如在马航失联客机搜寻行动中,飞机需要长时间低空在海面上飞行,受海水的侵蚀较大,这对机体维护的要求就更高。”飞机落地后,黄益军他们就用水冲洗清洁飞机,再仔细擦干,保证下一次飞行不出任何问题。
在2015年一次机身定检中,黄益军发现起落架缓冲支柱有多处缺陷,有效排除了重大安全风险隐患,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。2016年12月,黄益军带队赴某机场协助进行飞机定检,排除数起重大隐患故障,牢牢把住飞机质量关口,奠定了飞行安全基础。
工作之外,黄益军积极学习专业相关知识,虚心向航空研究所专家、院校教员请教,撰写读书笔记5万余字、体会文章30多篇,先后考取无损害地进行检测资格证书,在《空军装备》、《航空维修工程》等刊物发表研究成果9篇。其中,他参与研究的飞机探伤“眼镜蛇爬行法”,有效提升了该型飞机发动机检查质量,在空军部队得到推广应用。
2015年,他研制的“手摇压力式快卸螺钉工具”获得空军装备部“五小”发明优秀成果奖。采访期间,记者也见到了这款获奖的新式小工具,“老工具在作业的时候需要3个人同时操作,费时又费力。使用新工具,只要1个人操作就能够迅速拆卸,还不易损坏螺钉。”黄益军介绍说。
上一篇: 五一劳动节向这些闪亮的名字致敬!
下一篇: 手磨机头怎么拆轴承